而建蔽率與容積率算出來的數值大小,就是決定屋子的高度、占地大小的關鍵,將會影響建築師的設計方向,且奠定了房子的身材是高矮胖瘦。所以了解建蔽率、容積率的意思,並且學會怎麼計算、查詢,就能迅速幫助自己與建築師溝通無礙。
建蔽率是什麼
建蔽率定義
建蔽率,就是指在建築基地上,有多大的範圍能拿來蓋房子。這個規定數據會依土地位於住宅區、工業區等等的差異會有所不同,是政府為了保留相當的戶外空間以保障生活環境品質所做出的規範,能夠避免建築用地太過密集,因此建蔽率又被稱為「建築密度」或「建築覆蓋率」。
建蔽率計算
建蔽率的計算公式為「建蔽率=建築面積 ÷ 基地面積」。然而在自地自建時,業主都已經清楚自己擁有的基地面積是多大了,因此這時要計算的,就會是建築最大的平面面積,那公式就會變成「建築面積=建蔽率 × 基地面積」。
為何需要建蔽率?
自地自建的情況下,人們通常會希望土地建蔽率能夠越大越好,最好能到達100%的有效利用。但人人如此行事,房子之間的棟距狹窄,不但會造成日照不足、空間壓迫,狹小的道路也不利於公共安全,無論對市容或住戶都是百害無一利。因此,政府在都市計畫法中,會將土地根據使用類別、地形地質、道路寬度等評估,設立不同的建蔽率數值,以確保民眾的生活品質。
容積率是什麼
容積率定義
容積率,就是說在建築基地上,房子各層的面積總和,也就是說容積率關係到擁有的土地能夠蓋多少層樓,容積率越大,可蓋的樓越高,反之則否。而這個數字不包含地下層及規範內的屋頂突出物,例如:雨遮、景觀造型等等。
容積率計算
容積率的計算公式為「容積率=總樓層面積 ÷ 基地面積」。但容積率是有所規定的,因此在自地自建的房屋設計階段,通常要計算的是總樓層面積來推斷房子能蓋幾層樓,此時運用的公式為 「總樓層面積=基地面積 × 容積率」。
為何需要容積率?
如建蔽率,容積率的規範也是為了保持都市的生活水準、安全。倘若無有規範,建商將豎立起無數摩天大廈,如此一來將使都市人口過於擁擠、公共設施缺乏,連在外行走時也將掩蓋於高樓的陰影下。而且,臺灣位於板塊交接處,地震頻繁,土地的承受量有限,且越高的建築物需要的建築工法也更嚴苛,資源密集下更會造成各地發展不均,長遠看來都不是好事。
建蔽率+容積率──試算房屋的最佳身材
明白如何計算建蔽率與容積率後,就可以很容易的計算出自己的房子該如何規劃。假設擁有土地50坪,容積率為300%、建蔽率為50%,那麼土地上能夠蓋「50 × 300%=150坪」,依建蔽率50%,一層最多蓋50坪,「150 ÷ 50=3層」,便可得出蓋3樓可將容積率使用完畢。倘若更動數值,將建蔽率設為25%,「150 ÷ 25=6層」。由此試算可得知,同樣的容積率下,建蔽率越低,房子的樣貌自然高瘦,建蔽率高則趨向矮胖。
法規訂立的建蔽率和容積率上哪找?
要查詢土地建蔽率、容積率之規範,首先須了解自己擁有的土地分區,因為臺灣的土地分為都市土地、非都市土地兩種,查詢方式略有差異。可上網至內政部營建署的「全國土地使用分區查詢系統」、「各縣市政府土地分區查詢系統」,輸入欲查詢的地址或地段地號。
或更直接一點,拿出「土地登記謄本」查看,若上頭的「使用地類別」、「使用分區」為空白,即屬都市用地。
分辨出土地分類是都市與否後,即可開始後續步驟。
(土地謄本範例圖-出自代書黑傑克)
查詢都市土地建蔽率、容積率
若分區為都市土地,建蔽率、容積率的資料有些會直接標示於「縣市政府土地分區查詢系統」中,若無,則需參閱各縣市的「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規則」、「都市計畫書或施行細則」。
查詢非都市土地建蔽率、容積率
若分區非都市土地,建蔽率、容積率之規範,可參考「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第9條之1」,內容詳列都市土地外各分區的規定數值。相關的法規可參閱「臺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規則」、「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」、「都市計畫法臺灣省施行細則」,以及各縣市政府所制定的「都市計畫法施行細則」。